一、水质管理
1.池塘清理与消毒
在初春放苗前20天,使用生石灰进行池塘清理,以杀灭潜在的敌害生物和病菌。随后,用增氧颗粒和复合盐改良水质。
重新加水后,可在池中种植空心菜、藕、茭白、水葫芦等植物,有助于改善水质并为泥鳅提供躲避阳光的地方。
2.培肥水质
在放养前10天,泼洒氨基酸肥,促进水生动植物的繁殖。这有助于泥鳅快速成长。
3.水质调节
定期加注新水,保持池水的清洁度和含氧量。每7至10天更换部分池水(约30%),确保水体清澈且含氧充足。
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定期消毒,控制藻类数量,防止过度繁殖导致水质恶化。
4.水温控制
泥鳅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0~30℃之间,夏季高温时段应采取降温措施,如加深水位、增设遮荫棚等。当水温低于15℃或高于33℃时,泥鳅会钻入泥中进入休眠状态,这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剧烈的温度变化。
二、投喂管理
1.饲料投喂技巧
刚放入池塘的泥鳅苗需要精心投喂,开始阶段可使用蛋黄和粉状饲料,随着它们逐渐长大,可转为混合饲料,包括蚕蛹粉、豆饼粉、麦麸等。
每天傍晚投喂一次,次日早晨观察并记录摄食情况,以便调整投饵量。一般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%至5%。
2.科学配比饲料
配合饲料应包含一定量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。参考配方:小麦粉50%,豆饼20%,米糠10%,鱼粉10%,血粉7%,酵母3%。这种配合饲料能满足泥鳅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需求,提高其成活率和产量。
3.饲料投喂时间
泥鳅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关,水温在20~30℃时摄食旺盛。因此夏季是投喂的重要时期,每天应在清晨和傍晚各投喂一次,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投喂。
4.投喂方式
在固定的食台上投喂,便于观察泥鳅的摄食情况和及时清理残饵。食台可以设在稍微深一点的水区下方,以防止饲料被快速冲散。
三、日常管理与疾病预防
1.巡塘检查
每日早晚坚持巡塘两次,检查泥鳅的活动情况以及水质状况。如果发现病鱼或者死鱼要及时处理,以防疾病传染。
2.病害防治
泥鳅常见病有白身红环病(细菌引起)、水霉病(真菌感染)和斜管虫病(寄生虫引起)。对于白身红环病可用每立方米水体用0.3克呋喃酮混入饲料投喂连续5天;水霉病可用4%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或用每立方米水体加入0.4克孔雀石绿浸洗10小时进行治疗;斜管虫病则可以用0.7毫克/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(5:2)全池泼洒治疗。
四、捕捞与销售
1.捕捞时机
泥鳅经过3到5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上市规格,此时应及时捕捞以避免过度消耗饵料和氧气导致死亡。通常在清晨或傍晚时分使用网具捕捞效率较高。
2.捕捞技术
采用专门的捕鳅工具或者干塘捕捉的方法。捕捞时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泥鳅皮肤导致感染。捕捞后将泥鳅暂养于清水中让其吐尽泥沙后再进行分级打包销售。
3.上市时间选择
根据市场价格走势选择合适的上市时机。夏季是泥鳅消费旺季,价格相对较高,此时出售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。